易品楼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730|回复: 0

简述周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9 22: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易》这部古老的文献,带给现代人的印象是神秘而又丰富的。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被解释最多的典籍之一。历史上《周易》曾与《诗》、《书》、《礼》、《乐》及《春秋》一起,合称「六经」。它也因此成了西汉以来历代士人必读之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易》这个名称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去了解。狭义的《周易》只指通常所说的《易经》,而广义的《周易》除《易经》外,还包括解释它的《易传》。《易经》和《易传》出现于不同的时代,它们的性质也非常不同。不过在经学时代,人们对《易经》和《易传》不大区分,统称《周易》。

    《周易》分两部分,一部分称《古经》,一部分是《周易大传》,共十篇。古经六十四卦本来是一部算卦的书,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才没把它烧掉。虽说是算卦的书,但其中包含许多重要的观点。因为在古代,宗教迷信思想往往跟哲学思想是混杂在一起的。《周易大传》主要是一部哲学理论书,传说乃孔子所作,实际上可能是孔子及弟子、再传弟子、三传弟子等许多学者编写的。

    《周易》在汉朝时,成为「五经」之首。当时有许多天文学家用《周易》来解释天象,有许多医学家引用《周易》来解释人的生理现象,还有许多人用《周易》来算卦,所以《周易》在各个方面应用很广。到三国时代,王弼改造易学,不讲象术。他把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周易》结合起来,来建立自己的思想,所以《周易》在魏晋玄学里也是影响很大的。到了宋朝,理学家们要弘扬儒学的道统,主要是根据《周易》的经典来解释孔孟思想,来反对佛教和道教。根据《周易》的辩证思想来建立他们的哲学理论体系。《周易》本来是儒家的经典,宋朝以后,许多佛、道教徒也用《周易》来讲他们的思想,于是《周易》就成了三教宝典了。

     《易传》在解释《易经》的时候,大量吸收了儒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如道家认为道虚无无形,《系辞传》也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上」指形以前,即无形的意思。《易传》还接受了阴阳的观念,用它来解释爻象、卦象和事物的根本性质,并在《系辞传》中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所谓「一阴一阳」,是说「又阴又阳」或「有阴有阳」。只有阴或只有阳都不是道,阴阳结合和统一才是道。这一观念的得出,首先是对《易经》内容的概括与发挥。如《易经》的奇偶二数,阴阳二画,是一阴一阳。八卦中的干、坤;震、艮;坎、离;巽、兑,是一阴一阳。六十四卦两两相对,也是一阴一阳。《易传》进一步把这一命题看作是适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原理。用阴阳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如天阳地阴,日阳月阴,君阳臣阴,男阳女阴等。一阳一阴观念的提出,表现出《易传》要求对事物要从相对的方面去了解,仁智互见,避免「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的片面立场。

    根据「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理,《易传》还表达了它对运动变化的理解。《易传》把《易经》看作是一部讲变化之书。它认为,变化的依据就在于对立事物之间的互相推移。《系辞传》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从筮法上说,刚柔分别指阴阳两爻,此两爻位置的推移即导致卦象的变化。如坤卦的初六变为初九,便成了复卦。不过,《易传》提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把此作为一个普遍的自然和社会法则。如: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则岁成焉。

    这是说日月相推导致晦明的变化,寒暑相推构成一年四季。《系辞传》还依据此法则提出「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从筮法上讲,天地男女指乾坤,万物指其余众卦,这是说乾坤两卦是其余六十二卦的根源和基础。从哲学上讲,是说天地交感则产生万物,属于宇宙论的内容。《易传》以变化为对立面之间的互相转化,是比较合理的说法。由此引出人道教训如「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有劝诫意义。

    《易传》中的《系辞传》所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本义就是对此过程的说明。照古人的理解,八卦分别象征八种最主要的自然物。具体地说,干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这是八卦所取的物象。取象与取义最初都是适应占筮的需要,后来则依此引申出丰富的哲理。

    卦象不是文字,可是在古人看来,它比文字更根本,后面的文字都是从属于卦象的,是对它的说明。《易传》根据「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理,提出人道的最基本内容是仁和义。《说卦传》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以仁义为人道的内容,很显然受到了孟子的影响。

    《易传》也非常重视中正的观念。在一个重卦卦象中,第二爻和第五爻因为分别居于上卦与下卦的中位,所以称中爻。中爻的爻辞多吉利,《易传》据此认为,人们只要持守中正,便可以得到好的结果。守中是儒家从孔子开始就有的主张,它要求在处理问题时采取适当的立场,既不过分,也无不及。这种观念在后来的《中庸》中得到了系统的阐述。

经过《易传》对《易经》的解释,《周易》便从占筮之书变成了哲理之书,旧貌换了新颜。后人的注释中,自哲理角度发挥者,大概可区分为「象数」和「义理」两派,前者从易象、易数入手解易,后者则更注重直接发挥义理,两派虽不同,但对于易学的发展、易理的阐发,都有重要贡献。《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是非常广远的。主要是因为在经、传中的辨证思维是深刻而又丰富的,对事物的变化过程、事物之间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都有深刻的明确的论述。影响到中国文化各个方面,在哲学、艺术、科学等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要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还得要努力研究《周易》里面的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易品楼 ( 京ICP备09080249号-9 )

GMT+8, 2024-5-9 05:45 , Processed in 0.0410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