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品楼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82|回复: 0

被遗落的“礼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 17: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古有《连山》、《归藏》,至西周,文王重卦,周公系辞,遂成《周易》,是《易》有“三易”。 《周礼•春官宗伯》说筮人掌三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然不知何故,从《国语》、《左传》一些筮例来看,春秋人说《易》虽有不同的版本,但不提《连山》、《归藏》。《连山》、《归藏》似乎已人间蒸发,不知所踪,所以自春秋以来,《周易》一枝独秀,风光无限。春秋以降,解读《周易》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有易象、卦气、易数、理学四两种类型。易象是春秋古法,卦气、易数鼎盛于两汉隋唐,理学是宋明以来的“后起之学”。然而汉隋间还有一种解易方法被学者所忽略——“礼易”。以“礼”解易。

何谓“礼”。
这里所谓“礼”并不是磕头、作揖、婚、丧、嫁、娶的礼仪规矩,“礼”首先是一种自然形式,然后才是人文意义上的礼节,如《礼记•礼云》所说:“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昬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又说:“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

“礼”与“天理”的关系。
那么这个“礼”怎么就跟“天/理”扯上关系了呢?
中国古典思想,从头到尾都是一种“效仿文化”——效天法地——模仿自然,学习自然,整个社会的人文伦理都参照“自然模式”来进行设计,力求人的行为与自然一致,“顺应天理”,如《月令》所说,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麑毋卵,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埋胔。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为什么呢?因为“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孟春之月,为“生气”之月,所以一切与杀、伐有关的活动都与这个“天气”相违,是不吉祥的,应当禁止。从《月令》中我们可以看出,“礼”实质上就是以“天理”为基准而设计的人文伦理,如《左传•昭公》所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礼”与《周易》。
“礼”作为一种深入灵魂的人文理念,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处,《周易》是“经天纬地”之经典,不可避免的也应用“礼”的形式去解释“万物变通之理”。清儒张惠言撰《周易郑荀义》说:“汉儒说易大恉可见者三家,郑氏、荀氏、虞氏,郑荀费氏易也,虞孟氏易也,郑氏言礼,荀氏言升降,虞氏言消息。”郑玄、荀爽之易即费氏易,而费直专以《十翼》解易。《十翼•系辞》开宗明义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就是以“礼”的形式解说《周易》。

“天地”与“尊卑”。
“天地”是自然事物,怎么就区别了“尊卑”呢?假物之象以喻人事而已。
中国古典思想中的“天地”并非是狭义的“太阳”、“地球”或“天空”、“大地”。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天”说:“始者,女之初也。以为凡起之称。然则天亦可为凡颠之称。臣于君,子于父,妻于夫,民于食皆曰天是也。”“天”代表的是阳刚之道,泛指万物由此“资始”之义,以古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称谓就是“尊”。于此对应的“地”则是“臣道”、“妻道”,泛指一切“资生”的事物,“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所以就称谓之“卑”。

以“礼”解释《周易》。
阴从阳,卑就尊,是两汉隋唐间以“礼”解释《周易》的基本规则。

《京房易传•姤》说:“尊就卑,定吉凶只取一爻之象。”《大有》说:“少者为多之所宗,六五为尊也。”《师》说:“众阴而宗于一,一阳得其贞,正也。”《比》说:“阴/道将复,以阳为主,一阳居尊,群阴宗之。”

又《周易集解•屯》引荀爽说:“阳贵而阴贱,阳从二来,是以贵下贱,所以得民也。”《需》引虞翻说:“离为戎,乾为敬。阴消至五遁,臣将弑君。”

又《周易正义•大有》引王弼说:“既失其位,而上近至尊之威,下比分权之臣,其为惧也,可谓危矣。”《恒》说:“妇人吉者,用心专贞,从唱而巳,是妇人之吉也。夫子凶者,夫子须制断事宜,不可专贞从唱,故曰夫子凶也。”

又《周易正义•临》引王弼说:“处於尊位,履得其中,能纳刚以礼,用建其正,不忌刚长而能任之,委物以能而不犯焉。”

其余承、乘、比、应之例,都是“礼”的形式。

关于以“礼”解释《周易》,王弼讲的最明白,“位有尊卑,爻有阴阳。尊者,阳之所处;卑者,阴之所履也。故以尊为阳位,卑者,阴之所履也。故以尊为阳位,卑为阴位。”

“礼”与“象”。
世人皆知,春秋说“象”,两汉“象”、“数”兼通,如果两汉以“礼”解释《周易》,那么“象”在何处?其实,“礼”与“象”是一回事。

“象”是什么?《周易正义》孔颖达[疏]说:“但初有三画,虽有万物之象,於万物变通之理,犹有未尽,故更重之而有六画,备万物之形象,穷天下之能事,故六画成卦也。”六画卦的功用,在于演绎“万物变通之理”。《系辞》说:“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正义》孔颖达[疏]说:“凡易者象也,以物象而明人事,若《诗》之比喻也。”是说《周易》用卦符这么一个“象”将“万物变通之理”表现出来,然后用“比喻”的手法“系辞”加以说明。这个“说明”就是对卦符的解释。

那么这个卦符是怎么回事?
卦符功用在于演绎“万物变通之理”,而“万物变通”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过程,所以六画卦与六画卦之间、一个六画卦的六个爻之间,体现的也是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状态。《系辞》说:“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周易正义》孔颖达[疏]说:“圣人画爻,以仿效万物之象。”《说文》说:“交也,象《易》六爻頭交也。”王弼说:“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爻,以相互交互的关系体现出“动”、“变”的状态。

“爻”如何交互?
六爻有位、有阴阳、有刚柔,而位有贵贱、阴阳有应、刚柔相推。所以六爻杂居,就产生了承乘、比应的状态。既有承乘、比应,就有取舍的问题,是取是舍视“利”与否,爱则取,恶则舍,所以《系辞》说:“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如王弼注《屯•六二》说:“志在乎五,不从於初”,是因为二、五阴阳相应,所以“与初相近而不相得,困於侵害,故屯邅”。六二、九五为正应,所以六二舍初九就九五。但另一方面六二本为震体,爱五恶初,情五伪初,舍近就远,所以屯邅不能进。

关系如下:
1、阴求阳,是“天理”。
2、初九是阳,六二是阴,六二本为初九所有。
3、但六二与九五为正应,所以六二舍初九而应九五。

这就是一个“象”——假人事以喻易象。
将六二这个位置“比喻”为一个妇人,描写这个妇人在初九与九五之间的选择的踌躇、徘徊。
之所以有踌躇、徘徊,是因为“礼”的制约。

“五四”以来的学者看孔子、汉唐间的注解,多以“人文易”论之,这是因为学者们并不知晓“人文”中所包涵的“礼”。若不知言词中包涵的“礼”,就跟民国学者尚秉和讲的一样“既不知其辞之所本,更不知其义之所由生”,字面意思似乎明白了,却不知道别人为何要这样讲。宋明“理学易”就是仅仅看到了字面意思,跟着字面意思去发挥,结果是虚无缥缈,说的天花乱坠,却不知到话头在哪里,要到哪里去。就好比是外行人看别人打太极拳,只看到表面动作,跟着比划,却不知所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易品楼 ( 京ICP备09080249号-9 )

GMT+8, 2024-5-9 08:03 , Processed in 0.04256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