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品楼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169|回复: 6

易学与圣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3 18: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易》原是卜筮之书虽在某程度上有史的意义但主要还是神道设教导向,故不免带有宗教的神秘色彩。儒家透过《易传》发挥了《周易》中礼乐精神之根本道德目的,使《周易》由神道设教转而為礼乐之教。

《易传》使《周易》所含之内容真理清晰起来。《易传》讲善与性是实践理性进路,即中哲所谓工夫境界进路。它并非单单讲天道(自然神论或本体宇宙论)。

《周易》之道德目的是成就圣王但宗教的神秘色彩成為它的遮筌,《易传》发挥其义理去其遮筌,成全了礼乐之教。所以《周易》结合了《易传》才成為经学意义的《易经》经典。

故此《易经》不单是经而且是学。它不是神諭谨遵而是默契道妙。

先秦时期儒学已就性与气作出讨论,宋明理学诸系都承接先秦先贤继续对性与气探讨。

中国传统所谓气并不等同於西方所谓物质。故用一般学者以物质或能量等概念来解释气根本就完全不通。

从中国思想来说,气是属於一个专有名词即它有特别的涵义而且不為其它文化或语言所能直接解释。它是意指一切现象(形质)之源。一般借用源於西方哲学中"物质"(MATTER)这个概念来解释气,是一种方便而然其实不妥。特别到了近代以爱因斯坦所论证的物质与能量对换这一概念来解说气是指某种能量(或物质)只能说一种借用的解释而不能说是确实的解释。这点必须先弄清楚。

中国传统讲宇宙观特别是先秦时期是气化宇宙论。这是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层次来说。未见"气"之谓太易。已见"气"之谓太初、形之始之谓太始、质之具之谓太素。

所谓未见、已见即气表明是观念性。是故"气"乃形质所以然底形而上之超越根据。换句话说气指的是形质背后之形上实体。由此可见气不能被量化或抽象来说而只能是具体地被感知。这个是涉及现象之源而不是现象本身,亦即是触及"存在"这个核心问题。

西哲词汇只有先验与经验并无所谓后验亦无所谓先天后天。先验就是先於经验而有,不从经验而来,故谓先验。这是从经验层面即感触官能所能及之范围退一步而说,不是以逻辑上所谓之先与后相对而言。这就意味一种方法或方向性。

是以一切底经验层面总起来讲就是经验杂多,这处还是属於具体。把经验杂多中感触官能之元素撇除使之由具体转而為抽象,透过此处理方法经验杂多即成為纯粹杂多。这个纯粹杂多并无时间之序,亦无空间之隔,盖它只是极其抽象。要透过感性表象及知性判断之而成现象。

故此西哲讲现象必然是抽象地讲而不是具体地讲。这是康德讲认识论的伟大贡献。

中国人喜欢讲具体所以讲先天与后天而不喜抽象地讲先验与经验。此中西学之不同。

经验杂多实际上是"在"之问题,从中抽象出来的现象是"思"之问题。所以西哲所讲的"在"与"思"乃不同层次之命题,而两者之间存着一定距离。如何保证两者之真实性,这就是西哲一直以来所面对与探讨之问题。

如果要从中西思想汇通之角度来讨论问题,那便必须清楚理解并準确使用双方之词汇。否则只会给人无所适从之感。

气只能在形上实体之角度上才能作先验之考虑。如果宽鬆点会通中西,把气从先验层面讲则它是具有客观普遍性但在经验层面讲则有一定的主观性。气不能直接被基於感触直觉的经验科学所验证的原因在此。可是不能因感触直觉与知解理性所不能及就直接否定气之存在。这比如盲眼人不足以否定有顏色存在一样。

气既然是具体其本身根本不能被言说,故此在西方意义之形上学角度来说无疑是困难的。但中国人讲气是实践理性进路,故此《易传》实际上是工夫境界进路实证。

《易传》特别是《系辞上、下传》在近代被认為缺乏系统性与逻辑性。而然这是近代一般学者们研究方向出偏所至。这亦反映出近代学者们基本上与先贤的学术思想严重脱节。

儒家吸收先秦气化宇宙论而引伸出"大一"这概念而反复使用於《易传》中,这点我们先参考:

《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转而為阴阳,变而為四时,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

基於古人对天之崇敬, 故不直呼天而称谓其為大一即天字拆开而為大与一,所以大一其实是指天。

古人不直呼别人名讳既是基本礼仪亦是习惯,有个人修养的成份,所以并非单纯避讳。

其实大与一作為概念在先秦各种思想都有普遍使用。如道家说无限之本体时以不知其名,强名曰大,字之曰道。又如易传中“恒以一德“之类。

《礼记、礼运》这节把礼与大一联系起来,《系辞上传》第一章即开宗明义以先秦宇宙观中大一之具体外延即天地、 日月、 四时、 鬼神等“易之四象”而引出其内容即易知简能,於此而说久大功业 。此即圣人参赞化育之全谱。

近代人论易大致都喜欢从所谓“三易之义”入手,而“三易”一般都解释為"简易"、"变易"与"不易",就连南怀谨先生之见解也如是此这般。这三义之解基本上是从《易纬》所谓“易以言其德﹑变易以言其气﹑不易以言其位”提取出来。

《易纬》所说的“易以言其德"并未表明当中所说的"易"就是"简易"的意思。事实上"简易"是近人强把通行本《易传》开章明义所说的"易知简能"即所谓"易简"来个冯京作马凉式的糊涂解读变成简易。

"易知简能"变成了"简单容易"意义相去何止千里之遥? “易以言其德"是相通於通行本《易传》三陈九卦。所以《易纬》与《易传》并非完全格格不入。

《易传》所谓"易简"是指"易知简能"这个理念,而它是由首章一直贯穿到末章而且必从乾坤之德而言并歷二卦之德、义与行三变,由圣人之久大,善配至德而至於忧患意识。

故此"易简"是非常重要的理念。这个是从"生"之观念而来,所以有必要对於几微﹑神感神应这些形而上之理念有所知觉才会理解"易简"。

"易简"绝对不是一般理解為“简单”那麼肤浅的解释。更加不能以為“简单”就是认识论方面的问题。西方哲学真正能讲认识论的就只有康德,他以后的都只能绕过他而讲认识论。马克思根本不入流,他根本就是最不科学。

《易传》讲易简是指易知简能是工夫论上的问题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為 “简易”即简单容易之意。既然是讲工夫又何来简单容易之有呢?

如果“简易”是认识论上的问题,我们最多只能从"约繁為简"与"执简御繁"来理解“简易”之义。换上《易传》词汇就是"弥纶"。但这样理解实际上是方法论的问题而不是认识论上的问题。

可是有人会反驳说“简易”就是说《易》之数﹑象﹑理所使用的卦、爻等等就如形式逻辑(数学上的公式之类)般是以简洁优美之陈述為原则以便对概念之使用。“简易”应该是这个意义,故此还是认识论之范围。

问题是这些拥护简易之士往往把卦象爻符之类的东西弄得高深莫测,根本一点也不简单容易。单就"乾為天"一个概念来说,假若请得这些“简易”知识论的先生们来解释,恐怕也是长篇大论而不得要领的多。

以上提出这些只是希望大家反省易简与简易的分别并不算是严谨地驳斥“简易”為认识论上之问题。事实上在下亦无时间来讨论认识论。现下大陆所谓的哲学以至其涵盖的认识论、方法论等等都是歪曲与谬误百出的,不过这是大势所趋亦是当代的悲哀。

所以无人能理解“易简”与“简易”之别就好比“虚空”之為心灵境界与空虚之為心理感觉之差异。从中国文字之特性来说易简是动名词而可作主词使 用。简易是形容词不能以之作主词使用。易简与简易好像很相近﹐可是二者内涵与外延有著根本之别﹐所以读《易》不小心就会出错。

易简而本立﹐变易而趣时, 不易而贞胜﹐本立、趣时、贞胜都是《易传》的词汇,用在这里表述易简、变易、不易其实纯然是一气贯穿﹐承体起用而不是今人胡乱张罗地把变易﹑不易﹑简易无根无源的平排并举。

理解了易简才能进一步讲“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这个讲的就是寂感真几。这是从易知简能分析出来﹐是从“能”而不是从“所”来解释“生”之观念。

寂感真几从显之一方面来说就是易知简能﹐而从其微的一面说则是无思无為。所以不要一见无為这个词就直接以為是道家的理念。

显微无间,体用一源就是《易传》要表达的儒家之玄思。这个玄思并不是想入菲菲而是从道德的形而上学实践下来,如此便是儒家之玄智所在。这就经已远远超越了认识论而达至形上学的问题。目下大陆是无人能懂更遑论开讲。

《礼运》讲性比之《中庸》更為具体。大一其实是更為具体地说气中之性,故分、变、转、列是从性讲天。这与《易传》讲乾之元亨利贞四德是一般。 因其官於天,故其降实為天命。

既是天命则此四象必然是真实无妄,这就是儒家讲的诚。如果此大人四象是指境界的话,那它不一定是福德一致之真实的呈现。

故『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并非指大人的境界而是在说人之真实存在。事关讲境界的话其实是属於美学上的问题而不是真或善之问题。

从美学角度切入讲境界主要是回答福而不是回答德的问题。大人是圆善即福德一致的真实存在。

儒家讲的诚是呈现(善之问题)而不是境界(美之问题)。诚不是如一般学者所说仅仅是价值观。《易传》很明确表明诚是言信行谨亦即是指学。

《易传》中所说大人与圣人其实是同一概念分别只在於大人是从本体宇宙论之角度切入,而圣人是从工夫境界论进路而言。

大一是天而人,大人是人而天。天人相分而又人天合一,天人只是一机。《易传》起首就以易简工夫终久大来解答了福德一致之真实性。天人合一之证即在圆善,只是千圣学脉不明故有许多腾折。

《易传》的大人四象是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兄。这四象与《礼运》所讲礼本乎太一之宇宙观具一致性。

《说卦传》讲“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亦是指此四象。

易学中所谓鬼神是具造化、德、变化、美恶、善恶、省察等诸义。此外《易传》中四象天地合德以乾坤為说,日月合明以坎离為说、四时合序以震巽為说、鬼神合德以根兑為说。

根兑以山泽通气為能,是刚柔相推之表现。古人认為管理山中之物而灵性者為山鬼,管理河泽之物而灵性者為河伯。山鬼河伯是社稷百神的统称。

易之四象中包括了鬼神是表明它们是变化一机而四合。鬼神是存在的一部份而不是如西方认為鬼神是超自然力量。

易学并不是强分自然与超自然。

西方强分自然与超自然,因而两相对立,故必然要讲辩证法以消融之。

个人看《易传》开宗明义讲天尊地卑就是以良知本体為呈现即活动即存有。这样讲其实与一阴一阳之谓道并无抵触而且更能把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之善与性突显出来。

通行本天尊地卑整章实际上是由“易之四象”引出易知简能这理念。如果比较《乐记》大致相同的一节,这个会很清楚表明先秦至汉间《易传》全文实际上并未确定下来。

儒家不同学派大家都有不同之见解。可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四象”之说是先秦广為当时学者接受的宇宙观。

故邵夫子所讲的三画八卦是四象实际上是与先秦思想挺贴近。他的先天易象数很适合用来解说先秦的本体宇宙论。比朱子的泛阴阳论的解说高出许多。

所以说邵子之学的贡献不是术的层面而是道的层面。

其实宋明诸儒对《易》中先天之学有绰见者当数 王龙溪。他的四无句是儒家公案之一的阳明心学四句教发挥到极致而成。

王龙溪认為邵夫子之先天易实亦是心易而不单纯是象数易而已。易简工夫终久大,心易即圣学诚通诚复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3 18: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研究的好精细呀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3 18: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受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6 09: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追逐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3 16: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3 18: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30 16: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深奥了,但还是认真看完了。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易品楼 ( 京ICP备09080249号-9 )

GMT+8, 2024-3-29 04:44 , Processed in 0.04690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