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品楼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577|回复: 0

易经概念物理解-什么是阴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1 22: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实话实说,以在下的水平,要谈论这个大题目.确实力不从心,但为了帮助大家学易,也就勉为其难,不怕方家笑话了.

本来,易源于道,应追根溯源.从道讲起.但道不可说.故缄其口.只好说说由道产生的理.这个道理就是《易》.说《易》也不易,需很高造诣.只好马行熟路,剑出偏招.从现今科学的角度加以演练.供诸位借鉴参考.请看套路!

易云:一阴一阳曰道.道,视之不见,听之无闻,搏之无物,逐之而无得.仅圣人可感知,神人可察之.由此可见,对于平凡的常人来说,道是一个虚无缥渺,若有若无,虽日用而不知的东西.所以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晒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易学理论,正是历代贤哲仙师在研道,悟道,体道中,总结出的关于道的运变规律.它是关于宇宙结构,物质运动,时空变化的总体性普遍规律.具有简易性,不易性和变易性的总特征.其简易为阴阳,不易为恒常,变易为不居.

所以,易由道来,因理而显,其体却藏.虽包罗世理,却超越常识.这正是《易》为常人习思不解,俗见难容的原因所在.

现观世人,从学易到用易,许多人往往只知其然,惘知其所以然.打开书本,通篇难解术语,四处不明口诀.更不要说何为阴阳,什是八卦了.实难想像,对一门学问的基础概念都未搞清,却能将之学懂弄通!当然,即使不明究理,也可为用.对书本知识只需按步就搬,在实战中积累经验,也能应验一二.但如遇到实质性的问题,往往感到茫然无措,无处下手.假如能拜到明师,寻得真诀倒是不错.但如被盲师伪书误导,其境遇可想而知.

由于易学具有上述种种的特异性,所以它不是常规的知识.若以常规的思维确实很难理解.必须依靠人的顿悟思维才可领略易的奇光异彩,这种顿悟不是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与毫天依据的异想天开.而是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与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的思维质的跃变.所以勤学多思,善悟变通是学好易的基本条件.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明师真传!正所谓:一诀可抵甲子功!!!

废话说了一筐,还是书归正传,转入正题:从现今物理的前沿研究的结论证明,如果要将自然界的四种基本力完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其理论从数学上要求时空的维数至少为十维.而我们所在的可观测时空维数仅有四维.其余六维时空藏身何处?是一个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因为在三维(x,y,z)的空间坐标中,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其它能与巳有三维(x,y,z)相互垂直的坐标轴!也就是说,六维时空在现实世界找不到存身之处!这个难题困扰了众多优秀的物理学家,连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也想不出来!大有“观天地之悠悠,独六维之始不见”的意味.好在这个问题经过几代物理学家的不懈努力,终在超弦理论中获得解决.其实这个上寻登天,下溯入地的六维空间“远可在天边,近则在眼前”.它就在我们身边和身体中.也即它就存身于我们看到的宏观与看不到的微观虚无空间中!它不仅无处不在,而且天地万物无不具有!可以说是充斥天地,弥漫六合.它之所以视不见听无闻的原因是:因为在物理学中有一个能量最小化原理.处于高能态的六维时空因此被卷曲收缩为一个类似于点的球.它非常地小,小到连现今发现的最小物质粒子也钻不进去!!!

大家看到此,也许有些明白了.它有点像什么?!不过,现在还不能急于下结论.因为这只是一个感性的认识,如要彻底弄清楚,还要经过理性思维的分析与推导.

前面说到的六维时空点球非常小,以致通过现今最精密的仪器也无法探测!这就使得我们新的物理理论,面临无法通过实验加以验证的危险局面!这样一个未经实验检验的理论是难以使人置信的.正因如此,现在站在反方的物理学家以此为理由,对超弦理论提出质疑?认为其结论不可靠,只仅是一种假说.不与置信.这种说法您还不能说它错,这就是所谓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眼见为真的实证主义!耳听嘛,不信!不信!您说是猪脑吧?他却是智力超群的科学家!怎么会像个无脑儿?毫无一点思辩的能力!撇开这点不谈,因为其思维巳进入一个误区.还是另寻路径.其实如果站在全局性思维的高度,您会发现另一个崭新的天地.这时,思维的盲点便暴露出来,问题的答案巳包含在其中了!试想像一下,空间中有什么?!能量场啊!能量场不仅无形无象,而且具有弥散的广延性.这是不是正好和六维时空点球的性质类似吗?而且能量场同样具有物质性和内在结构,只是其存在的形态不同于实体物质而巳.好了,到了这里.可以进行下一步工作了!

首先,根据六维时空点球非常小的性质对其进行数学刻划:将之定义为一个半径为零的点圆或点球.这样一来,其中一个坐标量将变成虚数......简略地说,以场态形式存在的六维类点时空物质,相对我们三维空间的实体物质而言是以虚态形式存在的虚物质.如简略通俗地说,可以用数学中复数的形式加以表达,形如:a+ib=c.我们就可得到如下关系式:
1.实数a===实体粒子===阳性实物质.
2.虚数b===虚体波包===阴性虚物质.
3.复数c===“道”(仅对某一物质层次而言,而绝非终极的本原之道!因为真正的道是不可穷究的).
(注:上面符号===表示对应之意,而非严格数理意义上的等于(=).).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的关系仅是阴阳物质的简略数理表达.而且这个阴阳是总体性的阴阳,准确地说,应该称作虚实.其局部的阴阳才能与一般易学中的阴阳概念对应.也就是说,这里面隐藏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易学秘密.它将在续文中得到澄清.

先说说虚实的概念:实物质比较好理解,因为它就存在于我们生存的三维空间中,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大小,重量...等物理属性,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而对于虚物质,就有点难以琢磨与惴度了.因其无形无象,仅凭肉眼又看不见.对于处于三维实空间的的我们,它的本体是绝对不可观测的.不过,前面我们巳发现它与空间中存在的能量场有关.也即它是相对实体物质的虚体物质,如果从相对论的角度看,其物理属性与时间量对应.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它不完全是通常所说的以时钟来计量的时间!准确地说,它是空间中虚态物质能量场的振动频率.虚物质的能量场不同,其频率也不同.而由时钟刻划的时间是人为设定的,它总是以恒定的速率运行.而与物质的运动及状态无关.这一点在相对论中得到了改变.时间以类空间量的面目出现,即相对论中的类时空间量的物理本质是以虚物质能量场存在的时间,反之亦然.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实物质空间量与虚物质类时空间量的概念.这就是易学中的总体性阴阳概念的物理描述与定义.

明白了总体性阴阳的概念.那么,局部性阴阳的概念就可顺理成章的导出了.因为从物质源头上说,我们所在的三维实空间是由三维虚空间物质相互作用产生转换出来的.而且相为因果.也即实由虚生,有从无来,相生相成,阴阳互根.这在易中巳论述过: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如仅就我们所在的三维空间观察,大自然与宇宙的景象反映到人的感官,形成了天与地的观念,天空是虚无的空洞无物,大地是实在的具有万物.这就是最基本的虚实及阴阳的感悟.它虽然浅显模糊,但却是大致正确的!实际上,根据十维理论可以得到三维实空间局部阴阳的精准概念及定义.

如果直接从十维开始分析,显得过于复杂与冗长.而从其简化后的形式分析正好合适.首先定义两个三维数组:
S=[x11,x12,x13]和T=[x21,x22,x23].

其中S为实数数组,T为虚数数组.这样就构成了C=S+iT形式的复数.您可以将它与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规度方程的矢量式对照.会发现第一部分S与之吻合,而第二部分与之有差别.它的类空时间量仅为T.而没有将其内部的空间结构展开!虽然只是一步之遥,其结果差异巨大.当年爱因斯坦就因止步于此而与真理女神擦肩而过!因此,相对论的类时空间量是徒有其表.名称虽然正确,但无其相应内容.仍将之作为古典的时间量看待.虽然没错,但两者从认知的层次上讲却完全不同.因为时间量T只有一个维度(可正可负向流逝),而如是空间量,它就可具有三个维度.是一个真正的空间!只是,它是相对实三维空间的虚三维空间!而且它是以极小的点空间形式存在的.这就是前面所说的阴性虚物质存在的场所.我们所在的实三维空间有天地万物,而虚三维空间中有什么东西?呵呵,我就不说了.大家可以任意发挥其想像......

在狭义相对论中,(x11,x12,x13),[没有(x21,x22,x23)]是以坐标值的形式出现,如将正负号加在每个x前,S与T就各有八种组合形态.表示为在复合坐标中的一个合成复矢量.如果将合成的六维矢量(三实三虚)在八个坐标区间的复矢量投影到复平面(L)中.您就可以看到具有八个方向的复矢量分布在平面上.其中S为(下)八卦,而T为(上)八卦.每一下八卦(S1,S2...S8 )以轮换旋转方式配8个上八卦(T1,T2...T8 ).就组合成了六十四别卦.构造成易学中的六十四卦圆图.这时,坐标值x的正负号正好与六爻的爻的阴阳匹配(包括上下八卦的三爻).这个以坐标值正负体现的阴阳就是易中的局部阴阳!

对以上的分析的结果进行简要的归纳,可以初步得到如下结论:
1.宇宙是由虚实两种物质构成.在易学中可称为总体性的阴阳.
2.对于总体阳:在数学为实数,在物理为空间,在易象为下八卦.
3.对于总体阴:在数学为虚数,在物理为时间,在易象为上八卦.
4.总体阴阳(虚实)包含局部阴阳,它分别是上下八卦的阴阳爻.
5.局部阴阳是以坐标变量的正负号来定义的,正为阳,负为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易品楼 ( 京ICP备09080249号-9 )

GMT+8, 2024-4-28 04:03 , Processed in 0.04072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